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搜狐体育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步道,他搜狐体育首页背着装有笔记本电脑和击剑装备的双肩包,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就是费若秋——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平衡发展的中国击剑运动员。

巴黎的辉煌与转身

2024年夏季,费若秋在法国击剑界正值巅峰,年仅24岁的他刚刚帮助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夺得法国花剑团体锦标赛冠军,个人世界排名攀升至第18位,然而就在体育生涯蒸蒸日上之际,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暂停职业运动员生涯,赴美求学。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休息区接受专访时坦言,“但对我而言,这不是退出,而是拓展,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更是如何思考,我想在学术领域继续这种思考。”

今年秋季,费若秋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同时加入哥大击剑队,成为队中年龄最大且唯一有职业背景的队员。

跨洋转型的挑战

从聚光灯下的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名校的普通学生,这种转变并非易事,费若秋描述了自己最初遇到的困难:“第一个月简直是一场噩梦,我十年没有正式坐在教室里了,突然要面对大量的阅读任务和论文作业,同时我还要保持每天3-4小时的训练量。”

语言是另一个障碍,尽管费若秋能说流利的法语和中文,但学术英语却是一大挑战。“在剑道上,我靠直觉反应;在课堂上,我需要精确理解每个概念,最初的经济学讲座,我可能只听懂了60%。”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索萨评论道:“费若秋的到来对我们队伍是巨大的财富,他不仅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他带来的职业态度,我看到他如何在清晨6点训练后赶去上课,下午又回来指导年轻队员,这种 dedication(奉献精神)感染了所有人。”

东西方击剑哲学的融合

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中国,成于法国,如今在美国获得新的维度。

“中国击剑注重基本功和纪律,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和战术创新,而美国大学击剑则充满了团队精神和活力,”费若秋分析道,“这三种文化的融合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他特别提到中国教练对他的影响:“我的启蒙教练刘指导曾告诉我,剑道如人生,需要平衡进攻与防守,这句话在学术领域同样适用——我们需要在专注学习与拓展视野之间找到平衡。”

在哥大,费若秋修读行为经济学,他的研究方向恰好与体育心理学相关。“我正在研究运动员在压力下的决策过程,这既可以帮助我自己的比赛,也可能为运动科学做出贡献。”

一日生活:从课堂到剑道

费若秋展示了他典型的一天:早晨6点起床,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8点参加经济学研讨会;上午剩余时间在图书馆学习;下午1点到4点参加击剑队训练;晚上则是更多的课程和自习。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最艰难的是时间管理,”他承认,“作为一名25岁的运动员,我的身体恢复不如18岁时那么快了,所以我必须更加注重睡眠和营养,这又进一步压缩了可用的学习时间。”

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皮林表示:“我们为像费若秋这样的学生运动员感到自豪,他体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不放弃体育激情,他的存在提升了我们整个击剑项目的水平。”

未来的双重目标

面对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可能性,费若秋保持开放态度:“如果我能平衡学术和训练,不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但现在我的重点是完成学业并在NCAA比赛中帮助哥大击剑队。”

他正在探索将经济学与体育相结合的职业道路,可能是体育管理、运动数据分析或是体育营销领域。

“长期来看,我希望能够促进中美法三国在击剑领域的交流,中国有庞大的击剑人口基础,法国有深厚的击剑文化传统,美国有创新的体育管理模式,三者结合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

费若秋的队友、大二学生艾玛·约翰逊说:“他从不像有些职业选手那样高高在上,总是耐心地帮助我们改进技术,甚至在经济学课上为我们辅导,他是真正的团队领袖。”

文化桥梁与体育大使

作为少数同时经历过中国、法国和美国击剑体系的运动员,费若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化桥梁。

“每种击剑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中国人注重快速移动和突然变线,法国人偏爱精确控制和节奏变化,美国人则强调体能优势和积极进攻,我能理解每种风格背后的文化逻辑。”

费若秋偶尔会在中法美三国的击剑媒体上发表文章,分享他的跨文化体验。“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但每种文化使用这种语言的方言不同,理解这些细微差别对国际体育交流非常重要。”

哥大东亚研究所所长玛德琳·罗斯教授指出:“费若秋这样的学生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型交流模式,他们不再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文化翻译者和创造者,他的经历对研究体育跨国主义非常有价值。”

平衡之道:体育与学术的共生

费若秋认为,体育和学术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击剑训练是我从学术压力中解脱的方式,而学术研究又让我对击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交叉训练实际上提高了我在两个领域的表现。”

他提到一个有趣发现:“我在研究行为经济学中的‘风险偏好’理论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比赛中的某些决策模式,这种学术洞察反过来帮助我调整了比赛策略。”

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玛丽·博伊斯表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运动员的双重潜力,像费若秋这样的学生证明,体育卓越和学术成就可以相辅相成,大学体育不应该只是职业体育的预备队,而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旅法岁月的遗产

在法国度过的五年职业生涯为费若秋留下了深刻印记。“法国击剑界对我的接纳和培养令我永远感激,那里不仅是技术提高的地方,更是我理解欧洲体育文化的窗口。”

他特别提到2023年在巴黎举行的一场国际锦标赛:“那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八强赛中,我对阵的是儿时的偶像、意大利名将安德烈亚·巴尔迪尼,虽然最终以一剑之差落败,但那场比赛让我相信自己能够与世界顶级选手抗衡。”

这些国际经验现在正帮助他在NCAA比赛中脱颖而出。“大学击剑的风格与欧洲职业 circuit(巡回赛)很不同,更加直接和充满活力,我的国际经验让我能够适应各种风格。”

哥大击剑队的新力量

费若秋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哥大击剑队的竞争力,在本赛季的常春藤联盟巡回赛中,哥大目前保持不败战绩,费若秋在花剑个人项目中取得了22胜3负的优异成绩。

“我们不再是underdog(弱旅)了,”击剑队队长布莱恩·李笑着说,“有了费若秋的加入,其他学校突然开始认真研究我们了,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获胜的心态。”

然而费若秋强调团队成功高于个人荣誉:“我来这里不是要成为明星,而是要帮助团队成长,最令我骄傲的不是我的个人战绩,而是看到年轻队员的进步。”

跨越边界的新一代运动员

费若秋代表了一种新型运动员——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或职业路径,而是跨越国界、学科和职业边界。

“传统上,运动员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全力投入体育,要么完全退出专注于学业,但我认为未来会有更多混合路径,”费若秋展望道,“数字技术和训练方法的进步使得同时追求体育和学术目标变得更加可行。”

他正在开发一款结合运动数据分析和个人学习计划的时间管理应用,专门帮助学生运动员平衡双重挑战。

“这个概念源于我自己的挣扎,我希望未来的学生运动员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平衡点,不必像我这样经过那么多试错。”

回家的方向

虽然目前专注于在美国的学习和训练,费若秋并没有忘记中国击剑社区,他定期与中国年轻击剑选手在线交流,分享国际经验。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中国击剑正在快速发展,有了更多国际交流机会,我希望能帮助年轻选手更好地准备国际职业生涯,无论是体育还是学术方面。”

他计划在哥大完成硕士学位后,可能回国发展。“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多元化发展,需要既懂体育又具备其他专业能力的人才,我的经历或许能够为此做出贡献。”

夕阳西下,费若秋收拾好背包,准备前往训练馆,在他身上,东西文化交汇,体育与学术共生,传统与创新融合,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之路,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故事,更是全球化时代新型体育人才的成长缩影。

在哥大古老的石拱门下,费若秋停下脚步,望向哈德逊河对渐渐西沉的落日。“剑道如人生,”他引用启蒙教练的话,“最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中的每一次交锋与成长。”